晚饭时分,乌泱泱的人带着螺蛳来李家大院前排队。
叽叽喳喳比较着谁家捞的多,声音大得直接把睡中觉的李老汉和李老太给吵醒了。
还以为是骆家的被退亲又退钱,心里不服找人打上门了。
李老汉倏地酒醒,手颤颤嗦嗦拿过床头甩着的外袄子,“老婆子,你听这声音,别不是他骆家打上门了吧!”
“惊什么骇,悄声点,也不怕被人笑话,只长年纪,不长胆子的。”李老太也听到声音,很是淡定地坐起身,伸长耳朵,靠着窗沿听了会子。
“不像是来打架的,还有说有笑。”
说完李老汉把拐棍递给老伴,扶着李老太出去。
院子里,阎春华记账,李和友复秤,夫妻俩忙得热火朝天。
村头的赵大嘴巴收拾完自己的份额,拿着钱在旁边点了一次又一次,足足一百二十块呢。
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奉承阎春华。
“现在虽然也讲究个个体经济发展,但咱也都是集体经济的受益人,有好大家分嘛。”阎春华笑笑回应。
现在还是集体经济的时代,还得两年才会迎来个体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也不妨碍此时个别地区已经开始局部试验发展个体经济。
领导班子也乐见民众经济状况提升,内部也开始有人主张该进行改革,变集体经济为个体经济,这样才能最大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搞经济的势头。
只要没人恶意举报,大家一起赚钱,没人不乐意的。谁也不傻,放着白花花的钱不赶紧往自家兜里揣,还去搞举报得罪整个村的人。
也是因为这样,阎春华才一定要带动大家一起赚钱。不患寡而患不均,得同时共享利益,大家心里才会舒服。
“爸,妈,醒了呀,等会我收完螺蛳就弄饭。”阎春华看着公婆出来愣神,就打了个招呼。
“不急不急,你们忙。”李老汉也醒过神了。
大女儿每每回家都在他们面前挑唆,说家里就她弟弟李和友赚钱,媳妇春华在家屁事不干,就张嘴等吃。
他是不信儿媳妇啥事也不做的,但毕竟自己儿子是正经当兵退伍回来,又做了医生的,怎么着这社会地位也比儿媳妇高太多。
他们老李家当年让儿子做了倒插门女婿,心里老是不得劲,山里那些人家也没少说嘴。
所以这些年,李老汉在儿媳妇阎春华面前,都是端着架子,仿佛这样摆谱就能掩盖掉他内心低人一等的挫败感。
尽管,阎春华始终没拿李和友当个倒插门,事事顺着他不说,孩子也没按照倒插门女婿的规矩,还是照旧姓李。
眼前这场景,李老汉心里舒坦,看来儿子不光能做医生,现在还能做生意赚钱啊。
饶是阎春华夫妻俩手脚快,还是折腾了三个多小时才收完所有螺蛳。
大女儿李文华和小女儿李文兰准时把饭菜做好端上桌,老三李广志也懂事地打来水,伺候爸妈洗漱干净上桌吃饭。
李老汉和李老太看着老三老四帮着大姐忙前忙后的样子,都张大了嘴巴。这家里的风向什么时候变了,上回来的时候,家里活计还都是阎春华跟大女儿拾掇。
其他几个孩子,那就是甩手掌柜,不吃饭不出现的。
“和友啊,咱爷俩今天得好好喝一杯,你现在也出息了,都会做生意了!好啊,咱老李家的脊梁骨可算挺起来了。”李老汉端着酒杯,对着儿子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