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钰昨天忙着家里的小生意,没赶上接亲。村里本来就会连着办两天喜事,想着第二天来也不打紧。
这不,今天一大早就赶过来。
“姑……”
李明亮见到这个素日里最疼他的大姑,原本就囔囔的声音,更是带上几分委屈至极的鼻音。
“哟,我大侄儿,这是咋的了。怎么新婚第一天就整成这样。”
李和钰看见宝贝大侄子这副可怜兮兮的样,心疼得跟割肉一样。
李明亮见大姑来了,浑身是劲,拉着大姑就进门。
爸妈不让他进门,总不好不让大姑进门吧。
果然,李和友不好拦着姐姐进门,眼见着姑侄俩咬着耳朵进了堂屋。
阎春华眼角含笑,这个大姑姐一向跟她不对付,嘴上一刻不停就是她的宝贝大侄子,老李家的根苗。
这下又有热闹看了。
“妈,我姑来了,这可咋办?”李文华很是担心这个大姑会找妈麻烦。
“没事,咱俩吃饭去。”
阎春华可不打算去伺候李和钰,这个大姑姐专业搅屎二十年,她才不上赶着找气受。
堂屋里,李明亮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着大姑哭诉。
厨房中,李和友、阎春华和大女儿李文华,站在锅台边火速扒拉了口昨晚的剩面条。
吃完饭,三个人谁都没往堂屋去,借着堂屋里李明亮的哭嚎和李和钰的怒骂。
三人脚底抹油,开溜了。
等李和钰掐着腰,从堂屋冲出来,要给她的好大侄儿讨个公道时。
这才发现,家里只剩下满脸看好戏的老三李广志,还有个把自己锁死在屋里不吭气的老四李文兰。
气得李和钰,一口老血涌上心头,差点撅在弟弟家的院子里头。
阎春华这个嫁进门的婆娘,这是要在她李家的地盘上,打她的脸啊!
明知道她来了,阎春华居然还敢走。是真不把她老李家放在眼里,这婆娘是要上天了!
阎春华才不管那么多,昨天重生回来干了一天的仗,她就是个铁人,也得喘口气不是。
李和友去医院上班了。
阎春华挽着大女儿的手,去看昨天刚到手的地,新鲜热乎着呢。
一路哼着小调,母女俩心情都很好。
到了那块荒地边,李文华的脸刷地垮了下来,“妈,这地也太荒了,咱是不是被骆家的给耍了?”
阎春华看着眼前的荒地,却是笑眯了眼。
就是这块地!
这哪里是荒地啊,要不了几年,这就是金山!
再过几年,这里就会有开发商过来征地。有投资眼光的新一代投资人想做新兴产业,先吃上国内这口肉。
为了减少征地开支,他们选择先征村子周边这些荒地。
不过阎春华不知道他们征来具体是做啥的,那时候她跟着老二家去了城里,给他们当老妈子去了。
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壳,根本没工夫回乡打听这些。
不过眼下,这地总不能荒废着。
“文华,今天咱们找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来,把这一片都挖了做池塘。”
“妈,咱家不是有池塘,这还要养啥。”
阎春华记得上一世,就是1982年。由于外宾进入中国越发频繁,城市里对高品质虾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
好几户村民家里都有养鱼,但都是小打小闹。
而且大虾和青蟹成本高,大部分的农民没有胆子去养殖,怕卖不出去,赔了本。
“咱们养点别人家没有的,大虾。虾回本快,三个月咱就能有收成。等收成了,咱还了钱再养点蟹。”
阎春华盘算着刚开始赚钱还得是快速打法,先搞个万元户当当。
“妈,大虾成本高,咱要是卖不出,可全砸手里了。”李文华愣住了,妈这跨步也太大了。
“你放心,老娘有出路。”
李文华莫名相信老母亲,妈咋说,就咋办呗。
昨晚上爸还说了,以后咱家的事全听老妈的。
阎春华算了笔账,给老二娶媳妇借回来的几千块,都是背了利息才借回来的。现在钱已经借回来了,就算立刻还掉也还是得按一年给利息钱,不划算。
家里有李和友做医生,每个月固定工资,还有退伍的补助,比一般村民的日子是好过很多的。
但要想再进一步,赚到养老钱,还得学会投资才行。
现在是冬天,大部分养虾的村里人都舍不得花钱租设备去做养殖。
家家户户都过得紧巴巴的,没有多少人有胆量借钱去做生意。
这时候,反其道而行之,才能最快赚到第一桶金。
三个月,虾就能收成一波,少说能赚个六千左右。不仅能把外债还掉,还能再赚一多半回来。
花个五百就能租到整年的养殖设备,这买卖能做!
说干就干,发财刻不容缓!
娘俩个,各奔东西。
一个去村里找青壮年来挖池塘,一个去镇上打听买虾苗和租设备的事。
镇上。
阎春华打听了卖虾苗的,跟人谈妥过几天就来进货。
要的量多,老板一高兴,就说自己那还有设备,保温棚,加热棒什么的都有,可以免费给阎春华用。
下一年如果还来他家买这么多苗,设备继续给免费用。
这老板挺会来事,八十年代,这种做生意会转弯的活络人大都发财了。
省了租设备的五百块大洋,阎春华很高兴。
想到大女儿身上穿的还是前两年的袄子,中间夹的棉花都薄了很多。就准备去给文华买身新衣服。
从服装市场出来,远远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在路旁长吁短叹。
靠近些,阎春华才发现这人不正是上一世来他们这边收螺蛳的商人嘛。冬天螺蛳难捞,他出的价格奇高。
偏巧,附近都收不上什么量,也就李家村那块地气热,听说底下有温泉,所以螺蛳还能捞到。
螺蛳在他们那边,是没人吃的,塘子里一大堆。
上一世就是老二捡了这个便宜的巧宗,赚了一大笔钱,得到第一桶金,很快就发家致富,去城里买房了。
阎春华激动得想原地蹦三圈,赶忙凑上去打招呼。
“您好,请问您是广西那边来收螺蛳的杨老板嘛?”
老杨在大冬日里急得头顶冒汗,他是听说这边附近地气暖,或许能收到螺蛳,才来试试看。
没想到这边人讲话都不大能听懂,大冬天的,市场里也看不到螺蛳的踪影。
现在离开再去旁的地方打听货源,时间上也赶不及。
进退两难,急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