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朱标朱允熥结局免费阅读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番外

第10章

发表时间: 2025-06-20



朱允炆已经忍耐很久了。

方才,自从皇爷爷朱元璋提出治蝗患的方法,然后朱允熥滔滔不绝后,他就一直忍着,看着朱允熥在这里言之凿凿,拼命的在皇爷爷面前表现自己。

他自然是不相信,朱允熥能有什么治蝗患的方法的。

所做出来的这一切,都是编造的而已。

目的,就是为了在皇爷爷面前表现出的更有能力,以此在夺嫡之战中,更具有优势。

其实,这期间他很想站出来反驳,但最终他忍住了,因为自己对于治理蝗灾这种事情,根本一无所知,他站出来又能说什么呢?

同时他坚信这朱允熥拿出来的治理蝗患的法子,是绝对没有任何作用的,那样的话自己也不用站出来了,等到台州那边利用了朱允熥的治蝗方法,结果根本不起作用后,朱允熥的谎言自然会被揭穿,到时候皇爷爷反倒是会生气。

不过虽然他心中知晓这一切,但看着朱允熥在那里谈天说地,表现的自己很能耐的样子,他依旧不爽,所以立刻迫不及待的,把内阁制度拿了出来。

随着二皇孙朱允炆的声音响起,文武百官立刻不禁私底下议论起来。

“内阁制度,这是什么制度?”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啊,二皇孙殿下言称殿阁大学士制度有种种弊端,可自从宰相制度被取消后,除了中间出现过两年的四辅官制度外,殿阁大学士制度已经使用了十几年了,感觉其实挺不错的啊。”

“不,殿阁大学士制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若是能有更好的制度的话,理应更换。”

“三皇孙殿下,连这种更改整个官僚体系的制度都能拿出来?真是了不得啊...”

官员们议论纷纷,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则略有兴趣的道:

“这殿阁大学士制度,咱大明朝已经用了十几年了,咱用着感觉还不错,同时朝廷这些年来也没有因此制度出现什么大事,朝廷运转的也很正常,为何要更换啊?”

朱元璋的话,也是大多数官员的看法。

毕竟,这种涉及到除了皇帝之外最高官员权力的官职制度更换的话,势必代表着会有一些高官失去原本的官位,也代表着不少官员在这十几年来经过熟悉现有官制的情况下获得的利益,会将消失。

朱允炆面对朱元璋这番疑问,心中早已经准备妥当了,他随即便言道:

“皇爷爷,目前的殿阁大学士制度看起来能维持朝廷运转,但其实际上问题颇多。”

“殿阁大学士制度,其实本身设计的就是有矛盾的,殿阁大学士中,如华盖殿、武英殿等大学士,仅为五品官,职责限于顾问、掌诰敕,他们并无决策权、行政权,仅是皇帝的私人班子,而皇爷爷事必躬亲,每日批阅奏章数百件,大学士根本无法参与核心政务,这就导致此制度形同虚设。”

“同时,此制度具体的职能显得过于模糊,权责也基本上分离,殿阁大学士制度与六部脱节,大学士不直接统领六部,仅能通过“票拟”提建议,但我大明朝目前尚未形成票拟惯例,殿阁大学士的制度其意见常被忽视,这更导致此制度失去了其设立之初所具备的任务。

“还有,我大明朝的殿阁大学士制度,缺乏法定地位,大学士未被纳入法定中枢机构,导致其合法性不足,易受其他官员排挤。”

朱允炆说了不少,闻言朱元璋不禁点了点头。

眼神中露出赞叹之色。

允炆看出来了这么多问题来?有些不凡啊。

看待官员制度,朱允炆这番话堪称是一针见血,直接把眼下殿阁大学士制度的核心问题给说了个清清楚楚。

其中,有不少他都忽略了。

但实际上也是因为他的精力太过于充沛,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让殿阁大学士们去处理,他自己这里就能解决了,因为忽略了殿阁大学士某些隐藏的问题。

经过朱允炆这么一提醒,他倒是也发现了其问题所在。

“不过,仅仅是这些的话,并不足以让我大明朝更换制度,眼下殿阁大学士制度已经成熟,并且朝廷已经熟悉了这套制度了,这些问题只需要寻找方案解决可以,并不用大动干戈重新拟定新的制度。”

朱元璋言道。

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朱允炆所说的这些问题,确实是问题,但也没有严重到因为这点小事,从而取消整个殿阁大学士制度的地步,这样的话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朱元璋这般说道,朱允炆心中一急,不过他的记忆力还是很不错的,黄子澄和齐泰两位老师可是从各个方面给他分析了殿阁大学士的诸多不足之处,他随即再度言道:

“皇爷爷,殿阁大学士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

“孙儿发现,这些年来殿阁大学士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其中人才选拔堪称困境了,由于殿阁大学士皆是五品官职,这就导致其难以吸引高官,皇爷爷又多选老迈文人,譬如昔日的宋讷、吴沉等大儒,他们缺乏政治经验,导致殿阁大学士们往往很难处理重大事务,同时大学士多由皇爷爷亲自选拔,强调“忠诚”而非能力,譬如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后,皇爷爷所任用的朱善等多为文学侍从,缺乏治国才干,这使得殿阁大学士制度,更是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说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朱允炆声音持续,继续道:

“殿阁大学士制度,目前其实已经造成了官僚体系的割裂与低效,皇爷爷昔日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但皇爷爷难以独自处理全国事务,大学士又无权协调,导致政务积压;同时这也会造成部门推诿加剧,刑部、户部等争议事务因无中枢协调,常陷入扯皮。”

“皇爷爷还记得一件事情吗,就发生在前不久,户部与工部因漕运分工争执,皇爷爷不得不亲自裁决。”

这件事情,朱元璋可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工部和户部因为漕运分工所发生的争执,就发生在朱标薨逝前的半个月。

具体此事,其实应该是由殿阁大学士们亦或者是他负责的,但他设立殿阁大学士的目的,就是让这群人帮助皇帝分担任务。

而最终,殿阁大学士们因为权力不足,根本协调不了这件事情,最终户部和工部闹到了他那里去,最终还是他拍板决定的。

这可谓是殿阁大学士制度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了,思索间朱元璋脸色渐渐认真了起来。

他没有说什么,看着朱允炆,那样子很明显是想继续听下去。

“目前因为皇爷爷还在,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存在了,但不会太过于激烈,可如此这样下去的话,渐渐的内阁与六部矛盾将会愈演愈烈,到了未来,大学士与六部权责不清的遗留问题,可能会导致内阁与六部尚书产生激烈的党争。”

“也是因为殿阁大学士制度,导致大学士们权力不足的原因,孙儿调查了自洪武十五年至今,各地地方官员贪腐案件的情况,发现数量激增,这也是因为中枢缺乏协调的原因,反贪过度依赖锦衣卫,破坏正常司法。”

朱允炆说了这么多,朱元璋也算是明白了。

殿阁大学士制度,还真的存在不少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废除相权后,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的决策机制;然后就是人治与制度的冲突,若是依旧这样下去的话,那么殿阁大学士制度可能会过度依赖皇帝个人能力,一旦君主昏庸或怠政,国家就会陷入瘫痪转台。

以及最重要的,殿阁大学士权力缺乏合法性,大学士既无相名,亦无相权,却承担近似丞相的责任,导致中枢长期权责失衡。

思索至此,朱元璋看向下方的文武百官:

“你们觉得,这些问题是否存在?”

文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能听出来陛下这语气并非是问责的,也没有代表着其他话外的意思,单纯的就是想问问他们,殿阁大学士制度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问题。

随即,就有文官站出来言道:

“启禀陛下,依照二皇孙殿下所言,这殿阁大学士制度确实问题不小,若二皇孙殿下能拿出来适合的制度,或许可以考虑更换。”

“我觉得,也存在不少问题。”

“二皇孙殿下真乃神人啊,此制度持续了十几年,我等臣子们都没有看出来问题所在,可二皇孙殿下却能看出来,并准备提出更加合适的制度,有二皇孙在,我大明朝恐怕也要步入盛事了!”

不少文官站出来,力挺朱允炆的话,其言语中除了赞同朱允炆所说的话外,也有着不少夸赞称颂朱允炆的意思,似乎朱允炆多么多么了不得一样。

朱元璋倒是没有在意这些话,他看了看朱允炆,说道:

说说你的内阁制度吧。”

闻言。

朱允炆面色不动,心中却暗喜。

你朱允熥就算是再能耐,可等到我拿出来这内阁制度,你也要给我缩起来。

什么公侯岁俸之事,什么治理蝗患的方法,这些在决定朝廷官僚制度的面前,都是儿戏罢了,一点可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关于内阁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朱允炆昨夜可是背的滚瓜烂熟,随即便言道:

“内阁制度对比殿阁大学士制度,主要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内阁成员审阅全国奏章,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譬如“批准”、“驳回”,写在纸条上贴于奏疏称之为“票拟”,供皇爷爷参考;同时负责起草诏书,代拟圣旨、敕令,例如册封皇后、对外国诏书等,但最终需皇爷爷亲批。

“内阁制度,兼备顾问职责,天子可进行政策咨询,召阁臣讨论重大事务,亦可作为军事参谋,记录军情、起草战报,甚至参与战术谋划;还有文化工程,负责主持修书,参与制定历法等等。,

“内阁制度的权力中,虽然没有策权,但可以通过“票拟”和日常奏对,让意见常被天子采纳,孙儿打个比方,若是财政调整的话,内阁成员提出建议,最终由天子采纳,然后天子下令让户部执行。”

“还有.....”

朱允炆把内阁制度详细的说了清楚,这让朱元璋闻言,不由得连连点头,他发现了这内阁制度确实比殿阁大学士制度,更好用一些。

“你们觉得,这内阁制度如何?”

朱元璋习惯性的,把问题交给大臣们商议,然后他了解了所有大臣的想法后,再做出最终决定。

文武百官们,也认真的听完了朱允炆所提出的内阁制度,皆感到深深的不凡,这制度确实看起来比殿阁大学士制度,强了不少!

其中,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支持朱允炆了,依旧是方才的黄观,他满脸赞叹之色,道:

“陛下,这内阁制度实乃利国利民之制度,并且如二皇孙殿下所言,此制度也确确实实解决了殿阁大学士制度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要知道原本殿阁大学士们,仅仅承担“备顾问”和起草文书的工作,譬如大学士们平日里只负责整理陛下的诏令,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决策;可若是使用内阁制度的话,那么内阁中的大臣们就可以获得而“票拟权”,由他们来审阅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才能形成政务流程的关键环节,最终由这些大臣商议出来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交给陛下做出决定,这样既能保证他们不会和六部直接接触,也能保证最终决定权是掌握在陛下手中,陛下下令给六部,六部不会因为是内阁官员做出的决定,而不去执行。”

“内阁可以通过日常奏对和起草诏书渗透,解决大部分基础问题,而大学士们只能执行陛下普通的的指令,这代表着他大学士们几乎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将越来越没有用处。”

黄观滔滔不绝,言辞中尽是对内阁制度的赞叹,随即翰林学士刘三吾也不禁点了点头,言道:

“若陛下采用内阁制度的话,那么此制度就会形成“六部奏章、内阁票拟、皇帝批红、执行”的政务循环,这种流程将内阁置于决策中枢,而我大明朝目前的殿阁大学士制度中,六部直接向皇帝奏事,这导致陛下需要每日处理三四百件奏章,如此多的奏折需要处理,不但会使得陛下感到劳累,同时也容易出错。”

“在臣看来,内阁制度最好的地方,还是对于人事协调能力的增强,内阁通过“廷推”影响官员选拔,而殿阁大学士无权干预六部人事,陛下禁止翰林官与六部往来,这样的话一旦出现涉及到多个部门共同需要商议的事情,难以进行快速协调,容易延续时机。”

刘三吾作为当世大儒,在文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名满天下,在朝堂上更是受到大量文官的拥戴,他这一番话,让很多文官不由得点了点头。

说的太有道理了。

确实,内阁制度和殿阁大学士制度相比的话,强太多了。

殿阁大学士仅承担文书起草与顾问咨询的被动角色,职能局限于信息传递和事务性支持,而内阁制度则通过“票拟权”将职能拓展至决策参与,形成从奏章审阅、政策建议到诏令草拟的完整流程,使内阁成为连接皇权与行政体系的枢纽,直接介入国家治理的核心环节。

这就解决了不少问题。

不然的话,就会出现种种纠纷。

就比如今年所发生的工部和户部漕运负责的问题。

这件事情应该由殿阁大学士负责。

殿阁大学士最终也负责了,然后交给户部和工部。

可户部和工部,却因为分责的问题,产生了纠纷。

工部认为户部应该多拨一点钱出来,但户部不愿。

户部认为工部应该多出一些工人来,但工部认为现有的工人数量已经足够了。

工部和户部争执起来,殿阁大学士理应协调好两个部门的工作的,但殿阁大学士只是五品官员,工部和户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官员,五品官员能协调好二品官员吗?

不但殿阁大学士无法协调好这件事情,户部和工部两方更是不赞同殿阁大学士们制定出来的漕运工程问题,再度产生了争论。

最终,只能闹到皇帝朱元璋那里。

这使得朱元璋需要独自负责此事的处理。

殿阁大学士的弊端就体现在这里了,而内阁制度却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其拥有殿阁大学士制度中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依旧如殿阁大学士制度般,由官员们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又能解决,六部官员不听从殿阁大学士命令的这个弊端,因为最终下令,是皇帝下的命令,而非殿阁大学士。

要知道,原本的殿阁大学士的权力,完全依附于皇帝个人意志,缺乏法定地位和程序化运作,可内阁通过“票拟和批红”机制,将权力嵌入国家行政体系,形成制度化的决策,这种结构使内阁获得稳定的政策影响力,而非依赖临时性的君主授权。

又能解决皇帝身上的担子。

还有。

内阁制度确立了文官集团对政务的系统化处理能力。

通过分工协作和层级审核,内阁构建了专业化决策流程,显著提升行政效率。

而原本的殿阁大学士制度,却因缺乏固定分工与协作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政策输出。

总的而言,这制度确实很不错。

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见众多官员都对这内阁制度赞不绝口,他微微颔首,不过并未立刻做出决定,而是淡声道:

“这制度,目前看起来确实不错。”

“咱回去想一想,若是合适的话,未尝不可以采用。”

闻言。

朝堂上的诸多文官们皆心中暗喜,其实他们可是清楚,内阁制度虽然说比殿阁大学士制度更完美,但他们支持此制度的原因,却是因为内阁官员权力地位远远比殿阁大学士强太多了。

能获得的利益,也就更多。

还有这制度是二皇孙朱允炆殿下提出来的,最终若是能实行了,这不就代表着二皇孙殿下的能力更强于三皇孙朱允熥殿下吗?这样的话朱允炆获胜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他们整个文官体系,都是更愿意让朱允炆最终继位的。

朱允熥继位,大明朝未来将‘武盛’。

朱允炆继位,大明朝未来将‘文盛’。

他们是文官,自然希望文官们在大明朝的权力地位更高些,起码不像在这洪武朝,时常遭受武将勋贵们的欺凌。

“等等,孙儿认为这内阁制度,似乎存在着些许的问题。”

朱允熥这个时候出列道。

他方才就静静的看着这一切,注视着朱允炆和黄观、刘三吾等人一唱一和,又蹦又跳的,始终没有说话。

现在,他不能在坐视不顾了。

内阁制度自永乐朝时期,一直持续到崇祯朝时期,这制度确实有用,但并非像这群人说的那般完美。

甚至,在朱允熥看来,内阁制度在明朝中后期的权力,甚至已经接近宰相了,特别是内阁首辅,其权力地位比宰相也不逞多让。

更加可怕的是,内阁首辅相比于宰相,其背后还有着一整个内阁班子,这几乎相当于内阁首辅掌握着整个文官集体的力量,这对于皇权而言是可怕的。

“嗯?有问题,什么问题?”

朱元璋见朱允熥出列,目光微闪,语气看不出来冷淡,询问道。

他其实觉得,这内阁制度确实不错。

至于问题,目前并未看出来。

实际上他并未立刻决定大明朝使用这内阁制度,就是准备朝会结束后,这段时间好好思索思索,内阁制度是否存在着隐患,然后再考虑到底是否使用这内阁制度。

没想到,朱允熥已经看出来内阁制度的问题了?

是朱允熥为了夺嫡,在自己面前表现能力,还是朱允熥真的看出来内阁制度的问题了?

“皇弟,你莫不是在说笑,内阁制度怎可能存在问题?”

朱允炆见朱允熥公然站出来质疑自己所提出的制度,心中顿时一沉,对于朱允熥越发不喜起来,随即便驳斥道。